2008年8月23日 星期六

Web 2.0 in Enterprise 的衝擊,正要開始展開!

[Original published date: 7/12/2007 9:10:42 PM]

在 2006 年底時,我參加了數位時代雙週刊所舉辦的『Web 2.0 創業種子大募集講座』,該活動藉由分享台灣地區成功的 Web 2.0 案例(HemiDemi巴哈姆特PC HOME Skype)以及邀請私人創投家和 Web 趨勢觀察家 Mr.6 發表論述為主,整個活動儼然成為 Web 2.0 的定義說明會,不管是從知識分享的角度、技術的角度以及商業行為模式等,讓與會者瞭解到狹義及廣義的 Web 2.0 概念及定義。然而,該活動是以鼓勵學生及網路造夢者為目的,希望台灣能多一點像 YouTube 創辦人陳士駿般的傳奇產生!在我看來,其本意是好的,但是完全漠視了台灣的經濟核心:中小企業群。該活動並沒有針對中小企業提供任何的資訊、案例及方案來促使公司行號學習利用 Web 2.0 這個新概念。

企業應用 Web 2.0 概念有其價值嗎?當然!光是利用社群網站集結客戶群,妥善利用設群討論力量,讓客戶轉而協助客戶本身,就不知道可為公司降低多少的客戶服務成本,這還只是最微不足道的應用面而已。我想,光靠政府及學界,在短時間內是別指望他們有何高瞻遠矚的規劃,產業界在這塊領域還是自食其力比較實際。另我感到訝異的是,在趨勢的 HIE 部門,已經有人在研究、分析及規劃如何在既有的公司內部資訊環境及系統上,藉由導入、開發新的 Web 技術來營造公司內、外部 Web 2.0 的環境!在 Workshop 分享中,我看到了真正以 Enterprise 為標的物的 Web 2.0 數據分析,不禁感動萬分、痛哭流涕!雖說整個公司要完全執行此份規劃,勢必勞師動眾且耗費大量時間於內部流程改造及系統開發、升級上,可是這是 Enterprise 必定要走的路,就算路很長,但好歹本公司已經在起跑點準備好了!

組織龐大的企業個體,其導入 Web 2.0 概念的動作一定是緩慢的,甚至許多資訊產業中的企業仍未耳聞此一概念。然而,當一個組織有了策略性動作,決定邁向 Web 2.0 時,在背後必定有其依據及考量!這股力量,據 HIE 部門的分析結果,便是長尾效應(長尾理論)。當企業的主要營收、業績來自於小眾市場,而非巨大的企業客戶或大眾化的單調產品時,企業勢必得尋覓一套新的營運模式及技術,來應付數量龐大、彼此區隔的小眾產品,而 Web 2.0 的優勢正好趁勢彌補了此塊商業模式的需求!

接下來,我們將焦點侷限在 Internet 軟體產業上,在這個產業領域,我認為反而是 Web 2.0 本身的技術層面驅動了整個導入動作。自 Internet 普及以來,WWW 的技術不斷的提升和躍進,從最初的純文字模式,到現今富含多媒體元素的瀏覽環境,其背後的技術決定了一切,且逐漸朝邁向細部分工來走,這也告訴我們軟體的應用開發的複雜度不斷的提高,已到了需要進行更細膩的內部分工和切割。單就 Web 技術來看,從最初程式碼和輸出呈現混雜在一起的 CGI 時代,到程式邏輯的獨立、設計 layout 的獨立、內容(資訊)的獨立,都顯示了此塊領域的細部分工結果,若我們再把眼光從 Web 領域拉大到整個軟體產業,我們更可以看到軟體型態從單機系統、Client-Server 主從式架構系統,演變為今日強調的服務系統(應用 Web Service 技術),從 programmer 的角度,也就是從單一執行檔、DLL、COM、assembly 組件到 Internet 端 Service 的開發改變!

綜觀各個層級,上至商業模式、下至開發技術的改變,都脫離不開一個概念:share(分享)!應用 Web 2.0 的分享精神,來應付長尾效應,應用 Web 2.0 的相關技術,來將原本軟體開發的組件概念,進一步延伸到跨 Internet 的共享 service 上。Web 2.0 in Enterprise 的衝擊,正要開始展開!

[re-post this article due to database crash.]

沒有留言: